有人悲欢离合,月有阴--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
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
从入职到文章发布这个时间点一共整整三年时间,而这篇文章是从第二年开始计划的,期间陆陆续续地写,临近发布才定稿。首先我非常地明确自己的定位,也非常明白作为一个员工应该如何表达自己地观点。其次三年时间也真心想为公司做点什么,和朋友聊天的时候,每次说到企业,总会拿自己所在的公司类比,谈天说地,想要分享出来。最后,有些事情积怨已久,实在是想要“伸张正义”。按照朋友的说辞,“本来想着做点什么,但是现实跟你说不行,然后就不想了,领工资吧,慢慢就庸庸碌碌了”。
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,就是每年的年会。比起别家创业公司(咱也不知道是不是创业公司,咱也不敢问),UN很大方。对于大多数开发来说,也就是参加一下,放松放松的事情吧。因为实在没有什么业绩可说。单就做的东西,和公司发展方向也不同路,怎么能有机会提个名呢!但还是有一些事让我在意,并且慢慢积累到心里,酿成这坛苦酒。其一,是公司年终绩效考核标准,那一年正值深冬,新东方员工改编神曲“沙漠骆驼”,一句“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”广为流传。说到了我心里,年终绩效一纸PPT,多少全凭借领导脸色,真的是难以说辞。你说低吧,公司问你做了啥能给公司带来效益的事情,都说不要只看眼前利益,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时候非要问问你给公司带来了什么效益。开发有些苦衷就是自己做的工作很难体现在效益上,做平台的还能靠用户量去衡量,但是这个用户量跟开发也没什么关系,大方向被领导把控着呢。这么看来就是领导决策,开发背锅啊。其二,是这年会的风气。慢慢后来有一些话语总是刺耳,仔细一听原来是在拍马屁,赶紧闭了眼睛,有人会说你闭了眼睛,他们照样说你能听得见啊!我说“至少看不见是谁了,不是吗”。耳随眼动,若看见一片黑暗,听到的可能也是闷响。就这两点吧,总归说人们溜须拍马,可不曾想“规矩”就让人们这样。
朋友知道我参加年会不高兴,还特意宽慰我,“风口上的猪,听过吧。在公司发展的风口上,猪都能飞何况人呢。”。“也不一样,猪能卖钱,人却只能骗钱!”,我补充道,“还骗的你乐呵呵的。”。
就这样,有压抑,有热情,有放纵,有胆怯,慢慢汇集起来这么一篇。也算是给领导层了解公司的另一个视角吧,已经厌倦了在同事吧发匿名的帖子,在过去的时间里“突然间迷茫了......”,“一个问题”,“致 CEO”,“马总读得好可爱”...种种标题,解决了我的一些困惑,也带来很多深思,匿名总归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下面一章主要描述我的经历,可以当小说看,有个人主义润色。调调是很悲观的,因为我觉得这样有好处。
这三年,我都经历了什么
这个经历不是公司的发展历史,而是我的工作历史。
初来乍到
月末刚刚结了婚,就赶着时间回北京找工作了,在家里前后待了一个多月期间也干了点私活,因为那个时候做私活还没有章程,干着很累,就在家多呆了几天。到了北京,一天不敢耽搁,投简历约时间准备面试,一气呵成。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是上升期,所以机会也多。拿着手机,没多一会日程就排到两周之外了。
我刚来公司,办公区还没有装修,偌大的一个办公室就摆了几张桌子,然后五六个人,坐一起开发,大家可能都是新同事,互相不了解。那个时候呢,有人组织玩狼人杀,借着这个游戏就慢慢熟悉起来了。刚开始入职的时候,被分配了一个修改网站模板的活,这不刚来公司么,就想借这个任务让大家都认识一下我。招我进来的同事也挺好,在群里说“大牛,以后有问题找我或者找他”其实挺受用,因为刚来一个礼拜就这么相信我。心里还是很温暖的。
网站日常维护
接下来一年就是正常的网站维护工作,每天早上九点上班,晚上十点或者十一点下班,当然这里有一些主观因素在,因为老婆孩子不在身边,所以大概晚上都在公司蹭网,有事马上做,没事也可以休闲一下。那时候开发没什么流程,老板说今天加个东西,接下来几天就要做出来。当然我们有产品经理,只不过产品经理没什么权力,仅仅是上传下达而已。那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和沈争论“为什么要这么做”的问题,沈说“叫你干什么就干什么,哪那么多为什么。”,至于语气就自行脑补吧。虽然就那么一次,但是有的人一次就够多了。其实那之后就没什么交集了,因为不许发问,不许有想法。事情就按照他说的做就行了,工作也简单也无聊。但是总体还是挺舒服的。期间认识了老何,这个人吧,任劳任怨的还主动给集体订餐,曾经无数次听见沈说他“你真土,脑子有病”之类的话。就一次次的接着,没有怨言。有时候甚至有一种冲上去“保护”他的冲动,只不过仍然是没有缘由的关心,从何谈起呢。
记得网站更新一开始是没有日期的,每次沈说变更,晚上就要腾出时间来专门变更,因为网站代码使用的是 svn
,并且并没有自动化,所以涉及到的程序都是本地编译好之后才替换到远程的。工作量有一些吧,每次半小时左右。所以我就非常想每周定期更新,这样也会在更新前有所准备。一开是推行挺容易,只要自己更新时间修改到每周四就行了,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定的,很宽松。印象里有一次,产品经理跟我说要更新,因为没到周四,我就推了。没想到他跟沈说了,沈就理直气壮的来到我后边指着电脑屏幕让我更新,这算是记忆力比较深刻的冲突。我问“更新出了问题谁来负责?”“我负责”他理直气壮的说。最后我更新了,但是仍然很生气。这个更新时间本来是灵活的,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情并不那么简单。态度随和一点我可能就马上更新了,正是这种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,让人无法忍受。我想那个时候年轻的我,更是难以控制那种被人不尊重的感觉所引发的怒火。
那个时候有多乱呢?可以这么说,除了日常工作,偶尔还会有人跟你指派“私活”,当然这个并不是真的私活,而是公司的其他业务部门的任务。比如小地图、实例之类的东西。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个真正的流程,这可能也是后来实行敏捷的原因吧,虽然实行之后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。
敏捷开端
没到一年的时间,儿子出生了。开始辗转家庭和公司之间。发生了一些婚姻上必须发生的事情,让自己成长了很多。有时候忙于处理家事就忽略了公司的细节,等到过了年一切才逐渐稳定。
年初,老赵离职了。
年后,公司就决定实行 SCRUM
敏捷开发模式,还请了老师给大家上课。关于这种敏捷方式,我吐槽过,过去的文章也分析过,我就不再说了。就单说说请来的老师上的课,怎么形容呢,从来也没有上过这么幼稚的课,不管是外面请来的,还是内部的课程,无一例外的幼稚。外部请来的老师,用纸牌模拟公司运作,最终还结果还是独裁方式赢了。至于公司独裁经营的方式,这里不论对错,光用纸牌模拟,这一点就让人唏嘘。我根本想不到纸牌逻辑是如何牵强的和公司运营联系起来的。这更像是一场沈的大型马屁会。总之对于骗子来说,拍的没错。内部敏捷培训呢,玩具、看板。可能是在想让大家体验一把如何 SCRUM
吧。只不过场景就像小孩过家家一样,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。说到底,都没有把自己的短板露出来,让别人评正。按常理,这样也对,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被人看到短处,或者自己的邪恶被人发觉。但是转型期间,公司就应该正视这些问题,避免重蹈覆辙。
就像婴儿学步一样,公司的敏捷模式也慢慢开始了。只不过有些畸形而已,当事人不在乎我觉得旁观者说再多,也都是废话。转型了,工作也慢慢开始有了产品负责人、开发、master
的区分。至于畸形,我之前的文章也有讨论,就不再说了。
后来公司招聘,有个同事跟我说“我完不成工作就赖你”,还把我们的聊天记录发给了别人,发完我以为他要说什么的时候,第二天就不来了。还真是“理直气壮”呢。这件事倒是没给我造成什么影响,我就是搞不懂,他为什么不来了呢?他说他很热爱这份工作的。沈后来还跟我说“你把他弄走的,我面试的时候对他还是挺满意的”。
后来,网站就关闭了。
离职变请假,小误会
网站关闭之前,其实我和许曾经试图说服沈,改一下架构。甚至提出了,业余时间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去改就行。沈并不喜欢这种观点,但是听到我们业余做,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就默许了。后来这件事就直接交给了许。我之后由于家庭问题跟沈提离职,经过多方协调被准许在家休假一个月。月末回来之前,工资卡如期得到了工资,我开始以为公司对我不错,后来问过人事才明白这是他们操作的失误,需要在未来的工资中扣除。总之很尴尬,因为年中绩效,写了这件事,还说要为公司奉献之类的话。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。
由于走之前网站整体交给了许,我回来沈觉得他做网站不错,也没什么事情,就让我去做别的事情了。
转组应用
先是从徐那里接过来图片转模型的工作,用的是第三方接口。期间发生过一个笑话,事情是这样的,我完成了图片转模型的接口对接工作,实例页面也写出来了,找沈看一下,沈上来就说,“这怎么是同步的?我要异步的。”,当时我真的想笑,对方提供的接口就是异步的,因为图片转模型计算量比较大,我自己写的接口也是异步的,只不过在页面上我是想这一切连贯一点发生而已。这一点足以证明,沈对这件事实际上一无所知。也加速了我离开平台的想法。
做了一段时间,彭波让我去应用组,跟沈谈了一下,就转到应用组了。主要负责什么也不清楚,总之哪里有问题就冲向哪里。彭说我是探索型的,我也不知道还有什么类型,总之先这样吧,一开始挺轻松的。
最初主要是集中在微服务上,那个时候微服务的概念很火,自家的后台也有改写的意思,特别是新的项目就想按照微服务的方式运营。说实话,现在看来那时候的体量完全没有必要使用这种技术,而且后来的实践证明,真的不需要。虽然不需要,但是有要求还是要搞一下,从头到尾又熟悉了一遍 Spring Cloud
。然后就是哪里需要补哪里,但是最终也没有谁需要,这个就是事实。
后来有个项目需要对接视频,需要使用 WebRTC
相关技术。就要求我去了解一下,前端关于 WebRTC
倒是不需要我去整理,因为网上多的是开源项目,而且播放的需求比较简单。主要是 RTSP
转 WebRTC
比较麻烦,又限制于对方网络、协议等限制,搞了比较长的时间才可以。也是在这个时候,出了几篇关于 docker
基础的笔记。
再后来进了一个项目组,由于新人比较多再加上基础参差不齐,导致自己对现状不怎么满意。那个时候都是做一些彭的想法,虽然并不觉得很好,当时也没想太多,只是做而已。彭做事和沈不同,但是都是一样的固执。
这期间,东升离职了。
接口组,从始至终
“接口组”诞生就像个笑话,可能都还没笑就没了。因为他不是一个部门,就是一个团队的称呼,虽然称作团队,可是团队里只有我一个人。
有一次,马过来问“这个接口能不能干”,可是接口有很多种,又不清楚是哪种。基于以往的经验,可能是基于 HTTP
的接口吧,就满口答应下来了。关键是那个时候都没有什么事情做,这个任务有必要答应下来。
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是 JNA
或者 JNI
技术,调用底层动态库的接口。虽然接触过,但是还是感觉被摆了一道。前后接了不少类似的接口,有的甚至是基于 XML
的自定义协议。虽然有过经验,但这写接口要求三几天就出来,每一个在说的时候都火急火燎的,但是做出来都是经过很长时间才会调试,这个弄得自己很不满意。和项目经理有了冲突,甚至被告了黑状,我不在乎领导如何看待这件事,因为我并不相信自己的命运在别人手里,我在乎的是为什么背后捅刀子。质疑了一个人的人品之后,之后自然就是绝交。工作上不至于绝交,但是其他事情应该不会再有更深的合作了。作为项目经理,连项目的进度时间都把控不好,我觉得这就是不称职。而公司似乎很欢迎这类人(当然还有别的长处)。
年后招聘了一个开发,穆,进了“接口组”,我基本上把手头上的活全都交给她了,但是她来了之后似乎就没做过什么接口方面的工作。先是一起学习了 JNA
基础,接着做了一些项目上的事情,大部分工作就是 CRUD
。再之后,就被分配到别的组了,我想接口既然没什么事情了,就解散了吧。之后就没有所谓“接口组”这个称呼了。
我一度认为,公司渐渐相信我了,开始放开权力给我搞了。到头来觉得,都是幻觉。政策天天变,人心日日慌。今天的大饼还没有被消化,新的大饼已经在酝酿中...
这期间,许离职了。
技术负责人、TDD、规范
把事情交给穆之后能空余出很多时间,和杜聊了聊,最终决定帮项目组做一些基础设施。比如,持续集成、代码质量检查之类的。最终组建了 jenkins
和 sonarqube
一起的持续集成以及质量检查平台。后来,持续集成交给了肖,代码质量交给了江。
这期间又提出了技术负责人的概念,我倒是不感冒,因为虽然这么一提但什么也没有改变。说是以后开始实行规范方法和测试驱动开发,我的一篇文章还特地说了 SCRUM
与 TDD
结合的事情。想要改变总归是好事,但是好景不长。
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一切都流于表面。测试驱动开发是先开发再测试的,规范倒是执行的不错,因为工具都比较简单,操作性也比较强(这个之后还会提到)。这样一来,白白增加了工作量,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。
后来又说搞一个基础框架,这个我还真借用开源项目,做了一个符合要求的基础框架。现在看来还是无用功,因为后台也变了。这个变在我看来是个好事,因为要转用成熟稳定的后台(公司成熟产品的后台)。
技术负责人有一个会议,每周二都要参加,我觉得很浪费时间,也没什么好说的,就提议后台包含框架都交给江,前端现在缺人,我去做前端吧。于是两周后,我就开始做前端了。
前端
做前端有几个目的:
- 我以前就做过前端,现在想熟悉一下现在的前端技术,也算是横向扩展自己的能力。
- 公司未来产品方向在前端,很多产品都是在前端开发的。
- 前端出成品快,比后端可见性强。
- 我一向觉得三维可视化开发,从前端最好切入。借助前端工作,重拾计算机图形学是一个最好的途径。
所以我不仅做前端,我还继续学习 WebGL
底层的 API
。当然不止于此...
前端做起来挺顺手,但也遇到一些问题,首先第一件事就是规范。规范这种东西见仁见智,每个人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。这就是为什么团队会要求统一规范,主要目的就是让代码可读性高些。因为之前自己写代码是有一些习惯的,导致做前端之后整体都不太适应,虽然前端能修改代码里的错误格式,但自己还是会有一段时间觉得别扭。现在我也知道习惯之后就好了,但是这个转变还是有些生硬。
再来,就是团队成员关系处理上。我自认为,前端能力是可以的,也不怕和别人比试。但是当你认真想要从技术上和别人一较高下的时候,对方总是避开你的锋芒。这个是很难避免的结局,大家会觉得你很幼稚,或者会觉得你很难相处。但这就是我锻炼自己的方法,无关乎个人关系的。似乎团队里每个人的想法就仅仅是完成需求,而不是提升自己,完善产品。这令我觉得前途一片灰暗,因为团队是这样机械的团队,甚至大到公司层面都没有一个晋升,或者成长方式,难道公司工作就单纯的是帮助公司完成用户需求而已么?我并不这么觉得,所以我觉得很前途灰暗。另外公司并没有给员工定岗,这就是为什么我能从后端直接变成前端开发,从团队看,敏捷也并没有定义每个人的职责,特别是开发,敏捷要求自治。如果每个人技术上都是平手的话,这个团队多么需要一个项目经理啊。不然就会是现在这样,团队职责不明确,导致最后互相推诿、扯皮。
现在的开发是什么状态呢?因为敏捷里角色职位互相制约,就没有大小之分,私下关系很好的同事,在工作的时候就会非常松弛。领导台上慷慨激昂,台下员工一滩死水。
后知后觉 P 项目
团队也做了几个项目,本以为会就这样一直下去,没想到中间公司裁了一次员,自己带过的,或者关系不错的新人都被辞退了。庆幸他们拿了 n+1
走了,公司对他们还算是可以。那时候好像赶上国庆节,放假回来直接进了新的项目组,姑且叫它 P
项目吧,那时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这个组是什么。两周一迭代,一开始还有模有样,到后来就完全是指哪打哪了。范完全负责室内,翔完全负责室外,我配合翔有时候也参与一些业务上的开发,最后负责过视频业务,编辑器对接等。怎么乱呢,一个问题,会有三个甚至更多个人坐在一起讨论,这件事本身就有点迷。
- 首先是底子不好,底层总是出一些逻辑上的问题。从大体上看,就是项目管理不好。
- 其次是开发分工不好,范事情最多,其次是翔,周边这些人到后期已经没什么事情了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又被搞去做项目去了。
- 再次是架构设计,一说是给实施人员用的,但开发以及后台完全是按照开发逻辑来的,实施人员很难参与进来。这也是一开始口碑差的原因。还有就是基于配置或者编程方式的更新业务的模式,我不太确定这有什么用,本身前端就可以随之更换脚本。
- 之后是工作流程不确定,看上去是讨论了很多次,但是每次工作流程仍然要讨论,甚至一堆人,在那吵,还没有结论。
- 最后是接手难,这个项目上手,按照魏原话,是需要三年以上开发去做的。新人不可能接触到这个项目,我想真是这样的话,项目还怎么可持续发展。
- 最差劲的一点是,没有说明性的文档。
我写这些,除了说明项目缺点之外,还有一点就是肯定项目中有一些逻辑是很巧妙的,有些逻辑能在苹果手机上找到原型。但是从总体上说,没办法掩盖缺点。
我对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太多记忆,可能是因为很多时候都是当时指派,当时完成,导致自己没有什么记忆。只记得来组里第一件事好像是支持上海录屏的事情,就脱离项目本身,单独一条支线上开发上海需要的场景。开发完这件事,开始接触项目本身的开发,但是都不深入。主要工作,还是范和翔来完成,我总觉得魏好像在开发上只是信任这两个人而已,别人都没进入状态,而且怨声载道。再之后,就接受了电力的项目,还是脱离项目开发。说来可笑,开发 P
本身就是为了支持项目,但是却又为了开发项目而脱离这个 P
。从整体上看,可能是决策的人不在事情内导致的吧。
电力这一做,就做到过年。
疫情爆发
2020年,对很多人来说都会终身难忘吧,特别是那些奋斗在一线的医生护士。新冠肺炎的流行,导致我的工作也开始变得模糊不清,从2020年2月开始就居家隔离。每天的新闻都是疫情消息,每天的生活就是工作,孩子,吃饭,睡觉。从某些角度说,这场疫情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,就是在家工作。但也切实毁了我的梦想,所谓在家工作,一定不是在家加上工作这么简单。事实却仅仅是单纯的相加而已。和在公司工作并没有差异的居家工作开始了。
我并没有退出电力项目,开始居家办公之后,也首先是从这里开始的。工作两周之后,又开始为 N
项目做一些基础设施,工作完成后又换了回来。
新的想法
回到电力项目组,当然是重新开发迭代,计划。但是这时候得自己心里上,开始越来越不平衡了。组内新来了一位项目领导,在中层算是比较有话语权得一位领导,但是他不太懂前端,恰巧这个时候前端又要重构,脱离 P
去做。这个时候矛盾就来了,一开会就开始问各种问题,你觉得这怎么样,那怎么样,但是这些问题大家都心里清楚不会落实,做也是自己做。问来问去只能是浪费时间,却也没有办法。更何况,作为开发,实在是何德何能去管理架构上得事情(对,就是工作岗位没到位,钱没到位)。有时候甚至觉得他在玩儿这帮开发,可能是真的不知道吧,也没办法,为了能在中层说上话,没有他,可能这个项目组就可能不存在了。
迭代会的时候,产品说了一下未来项目发展,这直接让我觉得项目是在重复做 P
做过得事情,试想 P
是十几个人六个月得开发做出来的,并且还是重构老项目,很多代码都在,现在让这三个人做,而且是从无到有。这一刻,说实话我已经在计划更换工作内容了。之前模型库说需要招人来维护,正好我熟悉这个,我就想尝试一下,看看我能不能转过去。一方面公司需要,另一方面我本身也非常了解后端。前端再做下去,对我来说没有半点益处。综合考虑,还是开始在转岗这件事发力。到现在为止,虽然还没落实,但是已经允许了,我目前就是期待着能快点招来人,顶替我的位置,然后转岗。而文章发布的时间点,我还在等待这个新同事的到来。
总结
总体看上去还很平和,先后经历了老赵,东升,许等,这些好友的离职(在一个地方工作时间长了最无奈的就是这个),真的是暗藏很多无奈。
说这些人之前呢,我先说说我参加过孙总一个培训,学到了不少东西。里边就聊到一个问题,一个员工是因为什么来到一家公司,又是因为什么离开一家公司呢?结论其实当时已经有了,因为公司的各方面发展而来,因为一两个人而去。之前我还觉得有待验证,现在看来全部已经验证了,事实就在眼前。
老赵离开呢,大部分原因是模模搭这个产品的发展方向很不明确,而且越走越远,对他来说对模模搭是有感情的吧。自己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想要实现,却一直没有机会。当然这个机会需要有人来提供,而沈总恰恰是一个不容许别人有想法的人。当然大部分原因还是老赵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发展。从这个角度看公司呢,看不到发展。
东升,就比较冲动了,快要年终了突然要离职,我们都劝他说,你等年终那一部分奖金再走也算对得起自己。可是他偏偏是倔强的,就因为沈总不尊重他。那也是我对沈总不屑的开始。
许就更让人心疼了,年底绩效被评最低分,身边的人都看在眼里,他做的事情怎么会得个最低分。就那么被不公平的对待真的让人惋惜。
而其他人基本上就是,19年被裁掉了。
经过这些人,我又怎么能拿出百分百的热情去投入现在的工作呢?我热情,也有感情,做事情积极,但是现实很残酷。
团队怎么了
从头到尾都有一个声音在说,我不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,放置于团队,可能就意味着,我是一个不那么团结的人。但是在一切都没有稳定之前,也许成功的秘诀就在少数人手里。我的不和谐是因为集体本身操作的不规范,还是因为我个人确实突兀,这个事实还有待议论。就算是我非常特立独行,但是我觉得无伤大雅,因为团队本身已经接受了我的特立独行。说到底,我只是一直秉承我的原则,观点。很多人都固执己见,听不进任何声音(我倒不觉得自己听不进声音)。
我理解,一个公司通过团队绩效去衡量个人贡献是有原因的。一方面可以摆脱公司对个人的依赖,另一方面可以让员工互相制约。但是这么做更大的一个问题是,如果没有明朗的晋升渠道,会让一个人的努力付之东流,这就像是会给员工卸磨杀驴的感觉,比如公司后期会接各种各样的项目,如果说一个项目组里,所有人的能力不均衡的话就会有这种问题。长此以往,就会让员工变成寄生虫,他们有能力却不发挥,对个人对组织都是一种浪费。恰巧公司就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晋升渠道,我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。所以团队最后会变得效率底下我觉得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,获取校招会缓解这种压力,但是效率一定不会快的。
我倒是觉得个人的成就感,在影响对公司评价的时候会占很大的比重。但是现在似乎慢慢在忽略这种“个人主义”,集体固然重要,但是不要忘了少数人的创新,却改变了世界。忽略了个人,集体也就慢慢瓦解了。
最初的团队是我自己,一个人负责网站所有的开发内容,设计团队出图,我按老板心思开发。现在想想只要能胜任工作,这种开发模式未尝不好,那时候缺少规范,但是气氛很好,功能单一,也没什么技术难度。这就很容易让人不思进取,这段时间我的个人成长很慢,怨言最少(要说有,也只是对沈)。这种状态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。从公司角度说,对于容灾很差,我要是那时候离开,交接也会很麻烦,公司网站更新或许会暂停也说不定。
之后团队是以敏捷为蓝图开展的,各种会议形式层出不穷。印象最深的两个会议就是每天的站立会和每周的迭代会,迭代会开会时长有时候会超过半天。说到这里我特别想吐槽一下这个会议,在我看来每周会议时间尽量在半个小时以内是对团队和个人得负责,很多事情可以通过邮件和共享日历得形式解决。而我们的会议,冗长且没有意义,确切得说可能有些人就是在开会消磨时间,没有开头,没有结尾,甚至没有结论,开过会议之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。有人可能会认为,会议没有章程或者说规则,这仅仅是一方面,并没有看到长时间会议的本质,很多中层将会议冗长归咎于沟通困难,我并不这么觉得,如果事物有证可循,说起来并不困难。本质实际上就是对未来的迷茫导致的,怎么理解呢?我还是觉得我们的中层甚至高层,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方向,仅仅是金钱导向,市场导向,这个是通用的结论,放到哪里可能都会成为准则但是正因为这是通用的结论,就导致了领导层对未来实际上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或者说,并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能做出来什么,控制到什么程度。基本上所作的事情,不可控,不可预期,这直接就导致对未来的迷茫。就这一点我始终觉得,既然是程序开发,对未来的把握,特别是对应用程序未来的表现应该有十足的把握才对,然而就这一点,对目前的管理层来说就很难做到。
一方面我们的管理层,都比较恋权。不肯下方自己并没有把握的权力。另一方面,我们的管理层有一种迷之自信,就DCV来说,过来人特别是开发应该都能说出来系统一系列的毛病,问题。但是这些管理层就是觉得完美,或者说他们已经察觉了,只不过因为牵扯太多放弃治疗了。我严重怀疑我们的领导层低估了系统的毛病,我更是觉得日积月累,已成重疾,却没人重视。
从半路出家的敏捷到现在也实施一年多了,或许在领导层眼中看到了工程进度的可控性(虽然效率依然不高),看到了针对变化的适应和改变。但是我看到的确是逐渐被消耗的热情,逐渐失去感情的开发过程。就这一点我觉得很多让人反思。我问过同事,总会听到混日子这种回应,对于开发来说,每天达成目标似乎很简单,因为这个目标也是自己指定的。就算完不成自己指定的目标也不会有很大的问题,因为就现在的情况来说,并没有惩罚仅仅是互相恭维而已(至少我还没有见过,因为自己没完成迭代任务而有什么后果的)。或许这种敏捷开发方式本身就会让人彼此恭维吧。
说起敏捷实际上,现在实行的敏捷并不是真正的敏捷开发,我们仅仅是使用了看板,遵守了几个会议而已。经过自己的理解和消化,这一年时间更像是改造了敏捷开发过程一样,我们变成了四不像,没有遵守敏捷的规则,甚至习惯性的生出了很多毛病。
CEO 绝对掌权这件事没什么异议,但是 CEO 开始做单一产品线上的产品经理了,我就理解不能了。产品经理传递领导思想我也没什么异议,可怕的是,一个产品经理,不会做交互原型,只会听领导,讲故事。项目组自己组织开发我也没什么异议,但是架构也要开发搞,我就觉得公司是真的信任项目组里的开发啊,不知道是“好事”还是坏事。
说到底没有意见可能不完整,我就说了这么一句:“项目经理需要有项目管理以及架构能力的人担任;基于现在产品线太多的情况,产品经理取消,用产品团队代替,针对行业进行产品设计;研发团队负责新功能,新的可视化方案、图表、持续集成,自动化、AI等基础设施建设;项目团队用已有的项目架构,短期开发项目;沉淀下来的行业项目,晋升为产品,由产品团队重新设计,发布为产品,并从原有项目团队中,选择开发进入新的产品团队。”。